“喂,又一个吞了水银的。”护士在电话里说。是啊,今天已经是第三个了。
病史经典地一塌糊涂:家长疏忽把温度计放在床上,孩子拿起来往嘴里一塞,咔嚓一声温度计断了,水银顺势被吸了一口进去。
那么,到底应该怎么办呢?我们要先从汞说起。
汞是唯一常见的常温液态金属。生活中的汞主要来自水银温度计、红汞药水(红药水)、朱砂(中药、颜料)、日光灯管等。曾经汞还被用于口腔科牙齿填充物的成分和部分化妆品(如染眉膏)的防腐剂,但均因毒性较大而废弃。汞本身毒性不大,但汞的蒸汽和大部分汞盐的毒性很强,经皮肤、经口摄入或经食物链积累后可导致肝和中枢神经系统的损伤。世界著名八大公害事件之一,日本的水俣(y?)病就是无机汞通过食物链蓄积转变为有机汞,从而产生强烈的中枢神经系统毒性。
生活中汞最常见的接触就是水银体温计,第一支实用的水银体温计问世已经有100多年历史,在这期间造福无数,但是水银泄露问题始终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据国家标准,每支水银温度体温计含有汞1g左右。据统计,每年中国由于各种意外而进入自然界的汞约12吨。现在欧洲各国陆续在淘汰水银体温计,改用电子体温计。我国也在逐渐减少水银体温计的使用,但进展非常缓慢。
另一个需要注意的问题是朱砂。朱砂化学名硫化汞(HgS),是汞在自然界常见的形态,是著名的颜料和中药。鸡血石、八宝印泥中红色的成分就是朱砂。很多中成药也含有朱砂,如常见的安宫牛黄丸、小儿七珍丹、王氏保赤丸等。朱砂从化学角度上说是不纯的,含有雄黄(四硫化四砷,As4S4)等杂质,这进一步加大了朱砂的毒性。古代中医对于朱砂的毒性认识已经达到了“若经火及一切烹炼,则毒等砒硇,服之必毙”的程度,即不仅认识到朱砂的毒副作用,还认识到了经过火锻可以使毒性增强(HgS+O2==Hg+SO2↑)。
汞的毒性要分为有机汞和无机汞。汞单质相对毒性较低,但长期蓄积作用对中枢神经毒性较大。临床上曾有口服1.5Kg汞的报道,而仅仅表现为尿汞轻度增高,没有到达诊断汞中毒的标准。但长期使用偏方治疗皮肤病(古代中医典籍中有使用朱砂治疗疥疮梅毒等疾病的记载,现多已废弃不用),有累积慢性中毒的可能。另外,温度计打碎以后,汞在自然环境中极易挥发为汞蒸气,在通风很差的空间内长期吸入也可能造成慢性汞中毒。汞盐毒性较强,所幸平时并不常见。
有机汞则是另外一个问题。有机汞的毒性极强,常通过食物链蓄积等富集于人体中,这已经成为了重要的环境问题。
最后回到本文开始的话题。在居家生活中,如果不慎打破了水银温度计,首先应该尽量用纸将水银滴收集在密闭的小瓶中,部分极细微的水银滴由于一般家庭没有硫磺粉,所以只能开窗通风。如果不慎儿童误服了汞,可以用牛奶、豆浆口服。重金属沉淀了蛋白质后,蛋白质会形成块状包裹汞滴,阻止和消化道接触并最终排出体外。单纯一次误服1支水银温度计的汞,经胃肠道吸收是不足以汞中毒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