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公示公告 > 正文内容

山西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健康提示

2024-08-28 来源: 山西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一、什么是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是由新型布尼亚病毒感染引起的一种新发急性传染病,我国于2010年分离到该病毒。病人主要临床表现:可能在被蜱等叮咬后的1-2周出现发热,体温多在38℃以上。重者持续高热,可达40℃以上。常见症状包括疲乏、恶心、呕吐等,部分可出现头痛、肌肉酸痛、腹泻等,绝大多数患者恢复良好。年龄较大的病人,有基础疾病的病人往往病情较重,如不及时就诊治疗,可导致多器官损伤,出血严重的会导致死亡。 

二、传播途径有哪些?

部分病例发病前有明确的蜱叮咬史。主要途径为蜱叮咬携带病原体的宿主动物后,再叮咬人时,引起病毒传播。也有人与人之间的传播报道,主要途径为直接接触危重病人的血液、呼吸道分泌物等引起传播。

三、易感人群有哪些?

人群普遍易感。高危人群主要为接触蜱等传播媒介的人群,如疫源地(主要为森林、丘陵地区)的居民、劳动者及旅游者等;与患者密切接触者,如病人陪护,共同生活家人等;直接接触病人血液等体液者,如医务人员。

四、公众应该如何预防?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的传播途径包括蜱叮咬传播和接触传播,预防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最重要的就是切断传播途径,预防蜱叮咬。

1、野外游玩时,尽量穿长袖长裤,把裤腿塞进袜子里,且应避免在草地上坐卧。

2、去野外前,裸露的皮肤可以涂抹在有效期内含避蚊胺的趋避剂。

3、户外回来后,仔细检查身体和衣物是否有藏匿的蜱虫,及时洗澡更衣可降低蜱传染风险。

4、蜱常附着在人体的头皮、耳后、腋窝、腹股沟及脚踝下方等皮肤皱褶部位,一旦发现有蜱已叮咬皮肤,千万不要生拉硬拽,以免将蜱的头部留在皮肤内。

5、如携带宠物出门,要检查宠物是否被叮咬,发现后及时清除。

6、避免徒手直接接触患者及病死患者尸体血液、血性分泌物、排泄物及其污染物等,避免接触感染发病。

7、流行区猫、狗等宠物及羊、牛等家养动物是蜱的重要寄主,密切接触可增加感染的风险。

五、蜱叮咬后如何处理?

被蜱叮咬后,不可用手拔取,要选择适当工具取出,并及时消毒处理。一旦发现有蜱已叮咬皮肤,应尽快将蜱取出,但不可用手直接碾碎或拔取,不要生拉硬拽以免拽伤皮肤,或将蜱的头部留在皮肤内,宜用尖头镊子等工具贴近皮肤夹住蜱口腔部,垂直拔取,取出后,再用碘酒或酒精做局部消毒处理,并自我观察身体状况两周。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固然可怕,但只要我们做好防护,是可以有效预防。一旦出现疑似症状或体征,一定要尽早就医,并告知医生蜱虫叮咬史,做到疾病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

长治市卫生健康委员会主办  联系电话:0355-2054206
晋ICP备05005523号 网站标识码:1404000051 晋公网安备 14040202000092号
网站地图 /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