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卫健要闻 > 正文内容

长治二院医生程杨玉:与死神赛跑的"拆弹专家"

2025-03-17 来源: 长治市卫生健康委员会

3月12日,深夜的长治市第二人民医院神经外科病房里,监护仪的滴答声规律作响。程杨玉习惯性地将手电筒调至最弱档,俯身查看术后患者的瞳孔情况。“脑部手术后第一夜最关键,我得亲自确认他们挺过危险期。”这位刚结束第4台手术的科室主任,眼里满是专注。

图为:程杨玉与其他医生进行手术

26年坚守在临床一线,程杨玉发明国家实用新型专利20余项,在神经外科领域创下本地区多个首例:率先引进神经外科机器人开展脑干手术、功能神经外科手术等,率先在本地区开展脑昏迷精准评估和综合促醒治疗……办公室墙面上的锦旗是一个医者对生命最本真的敬意。

3月7日下午3点48分,44岁的任某突发意识丧失伴随呼吸停止1天,靠呼吸机从外院急诊转入市二院。“患者当时双瞳孔已散大固定,入院初步诊断为脑干出血,脑疝形成,脑积水。”回忆起当时的情况,程杨玉仍神色凝重。

手术室里,程杨玉在机器人辅助实时导航下精准避开密布的生命中枢。“清除脑干血肿时器械距离呼吸中枢仅0.3毫米,相当于在刀尖上绣花。”不到两个小时的手术,患者恢复自主呼吸,生命体征趋于平稳。“脑干出血死亡率极高,是程主任又给了我一个爸爸!”女儿任小棠拍下父亲术后首张照片,光影中那双微微睁开的眼睛,正映照着生命的重绽。

这样的险情在神经外科几乎每天都在上演。自1998年从医以来,程杨玉主刀完成各类高难度神经外科手术5000余台。他对“时间窗”的敏感,让无数脑出血患者在黄金6小时内重获生机。“神经外科手术就像拆除大脑里的炸弹,既需要精准的图纸导航,更需要当机立断的勇气。”程杨玉这样比喻他的“战场”。

在同事眼中,程杨玉是个“技术控”。办公室的书架上,除了专业著作,还摆着《材料力学》《人工智能导论》等跨界书籍。2020年,全市首台神经外科手术机器人落户市二院。如何快速适应人工智能和机器人技术,与机器人“共舞”成为医生们亟待解决的问题。而快速成为一名合格的机器人手术医生,除了要消化入门级“大部头”说明书,还要学习大量的临床实操技术。这对已过不惑之年的程杨玉来说更是一个巨大挑战。

“新技术、新发明推动医学向专业化、标准化、精细化方向发展,神经外科未来的趋势是智能化、精准化、微创化,这就促使我们要不断学习研究,持续创新。”为快速成为一名合格的机器人手术医生,程杨玉观看视频书籍,反复练习,直至融会贯通。

图为:程杨玉耐心地解答群众提出的健康疑问

重度颅脑损伤的综合救治,椎管狭窄、脊髓损伤等精准微创手术……在程杨玉的带领下,团队与机器人“联手”攻克了一项项手术难题,市二院神经外科在精准微创领域再上新台阶。2023年,他带头申报的“早期颅骨缺损修补在神经外科颅脑术后患者中的临床应用”适宜技术,成功入选国家卫生健康技术推广应用信息服务平台技术备选库推广应用。

每周一下午的业务学习,程杨玉会带着年轻医生复盘手术录像。在他的带领下,神经外科先后成为国家卫健委推广项目——颅内血肿微创穿刺粉碎清创术临床协作医院、国家神经外科建设中心等。当被问及培养心得,程杨玉望向走廊展示墙上的团队合影:“神经外科是集体作战, 我希望每个年轻医生都能成为独当一面的带头人。”

“医生不仅要当救火队员,更要播撒健康火种。”程杨玉办公室挂着自书的《健康赋》,字里行间透着他倡导的主动健康服务理念。自参加健康志愿公益活动以来,程杨玉带着医疗团队建立起2000余份村民健康档案。他还发起成立长治市健康协会,开展健康科普、健康讲座、健康义诊等志愿公益服务,为偏远山区农村老人和孩子捐赠生活学习用品。

面对山西省先进工作者、中国好医生、“第六届白求恩式好医生”“白求恩精神践行者”等殊荣,这位学科带头人保持着一贯的冷静:“荣誉属于科室团队,属于医院。”谈话间,程杨玉接到急诊电话:一名颅内出血脑疝病人需要紧急手术。抓起外套快步走向手术室时,他回头留下一句话:“医学的最大魅力,在于每个明天都可能创造新的不可能。”走廊的电子屏显示着实时更新的手术状态,这个承载生命重托的神经外科,仍在续写着与死神较量的故事。


长治市卫生健康委员会主办  联系电话:0355-2054206
晋ICP备05005523号 网站标识码:1404000051 晋公网安备 14040202000092号
网站地图 / 联系我们